5月17日下午,省级非遗“太和清音”传承讲演活动在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顺利举办。活动由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音乐学院、戏剧学院主办,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李伟教授主持,“作为同乡人,我很高兴看到太和清音的发展传承;作为高校,我们有责任、有担当、有义务保护并传承非遗。”
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、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罗可曼教授,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、党组书记尚晓雷等出席本次活动。
太和清音,最初起源于元末明初,历史悠久,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。因其曲调清雅悠扬,故名“清音”。 2006年,太和清音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2013年成立太和县清音协会,张洪奎任会长。
太和清音在演唱过程中,伴奏乐器主要为琵琶、古筝 、坠胡、三弦等,且有戏曲、曲艺、诗词等表演形式。清音的唱腔“一板三眼”,委婉曲折;唱词文雅精致,工整考究;曲调清丽,听来婉转柔和,令人清心舒怀,给人一种美的享受,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。
太和清音进校园
近些年来,太和清音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进入课堂,更多的学生、音乐教师开始接触清音、学习清音、传递清音。此次,非遗太和清音走进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。活动现场,太和县清音协会会长、市级非遗传承人于飞,为大家介绍了“太和清音”的相关情况及传承和发展,并与其他传承人带来《梅花引》《三娘教子》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《卜算子·咏梅》等多个精彩节目,采用戏曲、曲艺等多种形式,让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,在乐声中感受到了太和清音的清新优雅。
“我认为太和清音最大的魅力是其既有北方的豪放,又有江南的委婉缠绵”。古稀之年的太和清音曲作家高虎来到现场,为师生讲授太和清音的作曲要素,并分享了自己与太和清音的故事。
高等学校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,使命与担当同在,为了回应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对太和清音的重视,我校教师团队对太和清音曲目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重新编排并现场演绎新编配器版本,观众掌声如潮,好评不断,顺利为本次活动画上完美句号。
专家齐聚话传承
讲演活动结束后,省级非遗“太和清音”专家座谈会在音乐楼会议室举行,业界专家学者共话非遗传承,共商校地交流合作,共寻“太和清音”未来传扬路径。
座谈会上,气氛轻松融洽,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看法和建议,为太和清音传承出谋划策。太尚晓雷详细介绍“太和清音”现有传承情况。“太和清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,要对其进行保护、传承和弘扬。在传承过程中,需要大批青年才俊加入,走进各大高校,寻求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;需有雄心壮志、树立远大目标,凝聚力量进行高质量发展。让太和清音走向社会,走向大众,守正创新谋发展。”
罗可曼教授表示,非遗太和清音除了挖掘音乐、舞台形式之外,还应重视文本创作,这是传承文化艺术的根脉。
专家王安潮教授则特别强调太和清音要有谱系传承。
我校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对“太和清音”的传承提出建议,可对太和清音进行历史研究、深入调研,加强理论研究,明确太和清音的定位,进而确定其传承角度,寻求更大发展。在资金方面,申请省级资金,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及非遗保护基地,解决非遗传承困难的基础性问题。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,将太和清音传入学校,培养非遗传承人,在高校进行有组织的科研,生根本体研究,探求非遗传承的不断发展。(撰稿:王一诺 章辰 摄影:项丹宁 初核:李伟 编辑:朱新水 审定:束舒娅)